为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,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、勤于劳动、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,迎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劳动育人的实践探索,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。落实课程,创设劳动教育课程。学校发挥学科教学渗透作用,在学科中渗透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,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感知度和认同感。同时,学校加大课程研发力度相继开发了《神兽成长记》《本草探源》《彩练营地》等,润物无声将劳动教育无痕融入其中。校内劳动,整合劳动教育资源。近年来,学校整合资源,重新规划了校内“劳动教育”实践基地。在校内开设“百草房”作为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区域,分为蔬菜种植区、创意植物区、中草药种植区等。每学期,学校组织一至三年级学生认领创意绿植和责任田,播种热爱劳动、珍视生命的种子。四年级则结合探究课在中草药种植区进行“本草探源”,播种研究中草药的过程不仅收获劳动的快乐,更是传承中华经典。校外实践,拓展劳动教育空间。学校积极探索和开发校外优秀教育资源,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元的劳动体验。与社区及敬老院共建,组织学生在学雷锋日、寒暑假期间开展劳动服务,如: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打扫卫生、表演节目;走进街道社区向社会宣传垃圾分类、传递环保理念等,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参与劳动、主动服务他人的意识。与嘉北郊野公园合作,开发了“农学堂”劳动研学课程,组织五年级学生深入农田参与劳动实践体验,锤炼艰苦朴素的劳动品质。家务劳动,形成劳动教育合力。生活即教育,学校通过家校合力,让劳动教育贯彻于日常生活。“劳动打卡”小任务、“劳动晒幸福”行动、家庭“勤劳大比拼”等丰富多彩的居家劳动不仅让学生习得生活小技能,更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。学校逐渐完善“家庭--学校--社区”合育的协同机制,内外联动,形成育人合力。完善评价,推进劳动教育“发芽”。 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,在达能星评价中,将学生劳动意识、劳动习惯、劳动技能等纳入评价体系。以“幸福达能星”为载体,依托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,不断完善评价方式,拓宽评价途径,通过“五一奖章”争章活动,“劳动小能手”、“自理小能手”等评比表彰,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,分享劳动的快乐,成就劳动的幸福。